发愿恒常出家

一方面三世诸佛都是以出家相示现成道的,一方面出家的功德非常大。《大宝积经》中说: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三摩地王经》中也说:如果有人在数劫中供养诸佛一切上妙资具,另有一人以厌离心向寂静处迈七步,后者的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藏地..

一心不乱就是定

◎ 虚 云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既然说识得心无寸土,那就算了,何必还说许多名堂,什么三归五戒,三千威仪,八万..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义当从亲之命。又欲为人徒,犹当从师之命。然父母为子谋..

人生丛林

◎ 林清玄佛教把大的寺院称为丛林,特别是禅宗的寺院。那是由于僧众合和,犹如大树丛聚成林,另外还有功德丛林的意思,因此后世居士聚集的团体,也称居士林。丛林!是多么好的一个象征,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生活不也是丛林一样吗?每个人占有自己一小片立足的地方,互相..

六度之喻

◎ 悟 彻佛教的修行法门很多,其中有六种让众生得度之道,称为六度,即:第一、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第二、持戒,可以清净三业,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第三、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瞋恨的恶习;第四、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

观照三昧

◎ 憨 山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于日用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智慧能消除也。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

念佛具足六度

◎ 蕅 益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瞋痴念..

禅修的入门实践方法

◎ 净 慧我们的心念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就像长江的滚滚波浪一样,就像大海一样,没有一时一刻平静过。那么我们为什么从小溪说到长江大河再说到大海呢?我们的人心呢,有时候会有一些相对的平静,就像小溪流水;有时候会有一些烦恼,这些烦恼一下子又克服不了,那就像长江..

复得返自然

◎ 正 慈 檐前施饭来飞鸟,林下行香踏落花。 自解刹那知佛性,不劳更喻几尘沙。--唐释广宣素来喜欢依傍大山和清流,喜欢清静、清新、空旷自然的乡野,故闲暇时光总想躲开繁闹,到乡下走走看看,偷个闲,犹如回归了故乡。我出生在一个乡村,身上总是有股子乡土气息,也一..

何谓“阿鞞跋致”

◎ 自 在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读过《阿弥陀经》的应该对这句经文不会感到陌生。可究竟什么是阿鞞跋致呢?为何《阿弥陀经》要特别突出这一点呢?阿鞞跋致或作阿惟越致,梵音轻重之别,译为不退转,是菩萨的阶位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