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
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怀孕,生下憨山大师时满室异香。但大师周岁时,生严重风疾几乎死去。慈母见医药无效,在观音大士前至诚祈祷,并许下愿若大师重病痊愈,让大师长大后出家为僧,住持正法,报答菩萨的大恩。几天后大师痊愈。大师十二岁时结缘报恩寺西林和尚,大师母亲看到大师志向高远愿出家为僧,非常高兴支持,亲自送大师到报恩寺出家。西林和尚对少年时的大师悉心培养教导,先择徒孙中最有学问的数人,专门来教育大师,先学《法华经》,三个月大师便能流畅地背诵,二年后,一般流通的经论,都已能熟背。
西林和尚看大师精勤学习非常高兴更加知道大师根器非凡,于是又延请明师,教授四书五经、子史古文、诗歌词赋。大师的诗文在同学中都得到好评。经过三年多的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历史、诗词歌赋各方面的学习,憨山的学问文章诗词俱已有相当的造诣,为他后来的修行和精研佛学、道学、儒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憨山大师从十九岁剃度受具足戒,到三十二岁期间,虚心向各善知识同参道友学习,行脚参学,禅律精密无所不学,华严,法华,楞严精勤参悟。
小悟不计其数,不断累积成大悟,在大师去少林寺参拜达摩祖师后,山阴太守陈公准备刻印《肇论中吴集解》,请憨山大师校阅。大师过去《肇论物不迁论》中的旋岚偃岳的深义不明晰,存疑已久。校阅时读到: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犹在耶?志曰,吾似昔人,非昔人也。恍然了悟诸法不迁的道理。他感叹道:一切万事万物,从本体上说,从来没有生灭去来,是永远常住的啊!从此,生来死去之疑便冰释了。写了一首偈语:
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三十岁时,受道友妙峰禅师启发修习耳根圆通,一日经行,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时,自觉智慧朗然,自寻身心,了不可得。立即说一偈:
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
翻身触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
大师悟后,因无人请益印证,于是翻开《楞严经》来参证,大师以前未曾听过这部经,对其中的义理未尽明了,这时他以现量境界去观照经文,心识微起,立即觉了,不使落入分别思量,八个月后,对全经的旨趣,了然无疑,以前被偏空我见所扰乱的心念,现在也雨收云散,长空若洗,一切阴影,荡然无存。印证《楞严经》中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真实不虚。
大师开悟后知道这只是最终圆满佛道的起点,读南岳慧思大师的发愿文中崇高的愿心,恳切的词句深受感动,大师明白开悟后应该完成自觉觉人弘扬正法普利众生的伟大事业。大师决定第一步先刺血泥金,抄写《华严经》一部,上结般若的殊胜因缘,下酬父母及一切有情的深恩大德。大师写经时,每落一笔,念一句佛号。居士来访,一边接谈,一边书写,从不出错,每日如此,毫无一毫动静之相。憨山大师书法,效法二王,行楷双妙,写出的华严经,既是佛宝亦是墨宝。
从此以后的大师开始了艰辛异常的弘法历程。先为协调修建塔院寺、建无遮会、接引大众,大师不怕劳累,全力投入,指挥妥当,上千人的饮食起居,佛力加持,毫无差错。大师三十八岁时。因感虚名之累,将澄印之号改为憨山,前往东海牢山,当时这里沿海属于边地,是未听闻佛法的地方,大师在这里开演佛法救济众生,直到五十岁遭遇诬陷法难,当时信奉道教的神宗听信谗言,以私修寺院罪,将大师充军到广东雷州。大师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将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圆融讲法阐明法要弘扬佛法真谛,开化无量众生。
随后,憨山大师获准回牢山海印寺,著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大师弟子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憨山大师逝后,端坐三日,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肉身不坏。肉身从1643年迎归曹溪,一直供奉于塔院中。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