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知足,就少造了很多恶业

为什么佛告诉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他就减少很多造恶业的心理;他贪求无厌,就没有办法减少。那为什么他贪求无厌,永远不会有厌足的时候?贪心就像一个万丈的深渊,你填不满它。他作为贪官,贪了一百万他还不满足,要贪一千万,甚至几个亿;几个亿还..

巧辩不是禅

巧辩不是禅据《五灯会元》卷二《温州净居玄机》记载:温州净居尼玄机,唐景云中得度,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无去住,厌喧趋寂,岂为达耶。”乃往参雪峰。峰问:“什处来?”曰:“大日山来。”峰曰:“日出也未?”师曰:“若出则溶却雪峰。”..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有智慧才能分辩善恶邪正,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修行最主要的目标即是无我。因为你能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别人,别人也一..

布施是沟通,是敞开,是不伪善

布施是沟通,是敞开,是不伪善六度中的布施,常被研读佛经的人,误以为是善待不如你的人。某人有了苦难,你就居高临下,对他施惠,这是非常憨直地瞧不起人的方式。菩萨可不是这样;他的布施,不是这么无情。菩萨的布施,是非常强而有力的,它是沟通。沟通,必须超越苦恼..

布施佛法的三十二大类奇妙功德远胜布施财物

布施佛法的三十二大类奇妙功德远胜布施财物首先讲讲什么是法布施,所谓法布施就是布施佛法,比如 劝人学佛发菩提心,劝人读佛经,劝人念佛,劝人往生净土,教导别人学佛法,对适当的人宣传佛法等等,就是法布施. 具体来说大家对世间财施的果报很清楚,也知道法布施有大功德,但是..

布施的人才是真正的受益人

布施的人才是受益人财布施的“受益人”是布施者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发财!释昌臻法师种布施的善因,才能够得到富裕的福报。从因果规律来分析,我们用财富来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这跟社会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

希阿荣博堪布 :我们离安乐就差一颗受过训练的心!

希阿荣博堪布 :我们离安乐就差一颗受过训练的心!安乐主要是内心的感受,它在心里,不在身外,所以内心如果不快乐、不满足,外境再美妙再丰富,也很难感到愉悦、富足;而一颗宁静柔和的心,在贫乏艰难的环境中,也能生出喜悦、自在。倒不是说物资越贫乏,内心就必定越安..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名为生漏,来到佛所,向世尊作礼问讯之后,在一旁坐下。生漏梵志请问世尊:;世尊!刹帝利种姓的人,现在心中有何欲求,身口意的造作为何,热衷于学习哪方面的技能,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婆罗门种姓的人,心中有什..

希阿荣博堪布: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希阿荣博堪布: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希阿荣博堪布◆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

年轻是培养福报的好时​光

年轻是培养福报的好时光每次共修,看到大悲殿的观音菩萨,庄严面相,两耳垂肩,目光慈悲,下巴饱满。我就想,这就是福报相啊。什么时候能修到如此圆满,也就成功了。福报很关键。学佛要培养福报先,没有福报,一切都免谈啊。有的人,问学佛从哪里学。佛法是高层建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