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续之·陶渊明

2024-05-19 08:58

周续之陶渊明

◎ 瑞 雪

周续之(377--423)字道祖,雁门广武人。父母亡后,随兄生活。曾在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教,通五经五纬。读书很广泛,读《老子》《庄子》《周易》这三玄,也涉猎一些佛教典籍,并对儒释道三学进行比较认识,尤对老庄有更多体会。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要想保持名节高志,就不能去应聘做官,更将娶妻生子视为负担。因此他一直过着布衣素食的独身生活。他经常看嵇康的《高士传》,对于书中的那些高士风范非常倾慕,曾经为之作注传于后世。最后,他决定隐居庐山,跟随净土宗高僧慧远大师修习净土。

周续之对慧远敬事如父,并且特别相信慧远宣扬的佛教果报论。当时有一个名士戴逵,他强调宿命论,以先天决定沦抵制佛教果报论,还写了一篇《释疑论》寄给慧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自己的观点,认为佛教的果报之谈以及中国传统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等观点,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慧远大师收到戴逵的文章后,就让他门下的周续之写了一篇《难释疑论》对戴逵文章观点进行反驳。周续之于是便在驳论中列举若干事例,以之证明确实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祈验于冥中,影响自征;不期存于应报,而庆罚以彰。他们各自为营的反复争论在当时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周续之淡泊名利,当时的豫州刺史刘毅曾想请他当抚军参军,而晋帝也曾征聘他做太学博士,他都没有接受。刘裕称帝(南朝宋武帝)后,敬重他的才华,为他在东城的郊外设立学馆,招收门徒,请他讲学。刘裕还数次亲临学馆问礼,请教《礼记》中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园这三句话的义理所在。周续之则为这位好学的皇帝逐一作了精辟的辨析。人们由于他渊博的学识,称他为名通。

周续之后来患有风痹之症,再加上教学劳累,他在四十六、七岁就因病重而不能继续教学,便住到钟山养病,于景平元年去世。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浔阳柴桑(今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曾五次出仕,五次归隐。相关资料记载: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没多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六年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陶渊明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僚属,第二次出仕。隆安五年(401)冬,丧母,遂以此为由辞职回家。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六月,陶渊明他在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年后即辞职。义熙元年(405),陶渊明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刘敬宣上表辞职,陶渊明便随着去职了。同年秋,经叔父陶逵介绍,到彭泽做县令,后人因此称他为陶彭泽。他在任职第八十一天时,寻阳郡派督邮到县检查工作。属吏对他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解绶挂印而去。从此结束他十三年的仕宦生涯,赋《归去来辞》以表与上层统治阶级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前后五次出仕与归隐时间跨度约有十三年,他出仕的时间加起来却不超过四年,大多数时间都在归隐田园中度过。由于出仕的经历,他深感政局动荡,官场黑暗,更觉世事无常,屡屡萌生退意。后来朝庭又两次征他为著作郎,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生涯,均不就。刘宋灭晋后,他改名为潜,以明自己归隐之志,此后一直过着躬耕、饮酒、作诗的清贫的生活。

由于这种动荡的生活经历,陶渊明的心灵寻求自在,再加上东晋玄学与佛法盛行,当时与陶渊明交往的名士多有深厚的佛学素养,而陶渊明的家族又有礼佛、敬佛的传统。他的曾祖父陶侃从海中将阿育王像接归武昌寒溪寺;陶渊明的祖父陶范曾经为慧远的同门慧永在庐山修建西林寺。这种种情形结合在一起,陶渊明自然受到熏陶,佛学思想的影响也就成了必然。

在陶渊明众多的诗歌作品中,有一些就表现出明显的与佛教相通的思想。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之五)就体现出了诗人采菊东篱,物我两忘的平和心境。《晋书隐逸传陶潜》记载: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是说陶渊明并不懂得音乐,但是他家中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的琴,每次喝酒高兴之时,他就会把琴拿出来抚弄一番,并说: 如果能够懂得琴中的意趣,何必再劳动琴弦出声呢。这里,诗人抚弄无弦琴,追求的是一种得意忘其形的意境,与前面两句诗中的旨趣如出一辙。

又如一些诗句:人生如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还旧居》)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饮酒》)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饮酒》)等,所体现的诗人对人生如梦似幻般不真实和生命无常迅捷的理解,与佛教的性空缘起说是相通的,这也是大乘般若学中如幻、如化的感觉。

陶渊明与刘遗民交往颇多,并有文字上的往来。如以《和刘柴桑》、《酬刘柴桑》诗与之酬唱。刘柴桑即刘遗民,因他曾为柴桑令,故有此称。诗中有语云: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诗中就提到刘柴桑曾约请陶渊明入庐山隐居。而陶渊明则同答说:不忍离开亲朋旧友而入山索居。最后一句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意即人生活不过百年,生死大限到来时,身毁名灭。)颇有佛教之一切皆空的况味。

陶渊明并没有皈依佛教或者亲自侍奉慧远,但他与慧远有交往的。这在《莲社高贤传》中有明确记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

这段记载说明慧远等人结白莲社后,曾经以书信约请陶渊明前去。陶渊明提出一个要求:许饮酒才能前往。慧远深知陶渊明之习性,允许他饮酒。于是陶渊明便造访东林寺。

还有一则著名的虎溪三笑的典故,也记载了陶渊明与慧远的交往,宋陈舜俞《庐山记》中云:远法师居庐阜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过虎溪,虎辄鸣号。昔陶元亮(渊明)居粟里山南,陆修静亦有道之士,远法师尝送此二人,与语道合,不觉过之,因相与大笑,今世传《三笑图》,盖起于此。

摘自《寒山寺》2016年第5期

更新于:4个月前
评论问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