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库 > 正文

古·刹·春·秋

◎ 王虎华

在扬州城的北部,有一条卧龙般的高冈,名为蜀冈。这条山冈,其实就是先前的江岸线所在,蜀冈见证了近万年的海陆变迁。沧海桑田,从这里向南,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冲积平原,一直到长江岸边。

蜀冈地势总体平缓,但在接近隐没时,忽有三峰突起,形成西峰、中峰和东峰。中峰与东峰之间,有一道沟壑。西峰与中峰原本相连,后因屡经建设和改造,西峰已渐渐不见其形。

千年古刹大明寺就坐落在蜀冈中峰之上。历经1500余年,虽屡有兴废,但庙址一直未曾改变。

扬州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丰富的热量、适中的雨量、充足的光照,给蜀冈丘陵区的植物生长造就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宽阔的高冈上既有参天的乔木,又有丛生的灌木,既有终年常青的苍松翠柏,又有四季茂盛的鲜花野草。由蜀冈放眼南望是一片苍莽辽阔的平原,江南诸山隐约可见。蜀冈三峰历来是扬州最佳胜景。

蜀冈台地,南临长江天然屏障,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很久以来,它一直被作为构筑城池的最佳位置。

大明寺所处的地方,其实就在扬州古城旁边。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以蜀冈一带作为屯兵之所,并在蜀冈上构筑邗城,城下挖邗沟。邗城的具体位置虽然一直都存在争议,但很多人认为就在大明寺东边,后来历代城池都在上面叠加。

越灭吴,楚败越,扬州成为楚国的属地,楚怀王在邗城的基础上建造广陵城。汉朝建立,刘邦封侄儿刘濞为吴王,以广陵为都城。刘濞又将都城予以扩建,这座汉广陵城的位置和范围,后来历经魏、晋、宋、梁、陈,直至隋、唐,一直没有重大变化。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大明寺建成,寺以年号命名。大明寺的位置就在古广陵城的西南方向,距城墙只有一箭之遥。

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笃信佛教的皇帝杨坚六十寿辰,他下诏在全国30个州建造30座佛塔,分别供奉佛舍利,扬州是其中之一。于是在大明寺内造了栖灵塔,塔高九层。大明寺也因此一度改称栖灵寺。

隋文帝平定南方以后,广陵被称为扬州。随后,隋炀帝在大明寺东侧的蜀冈之上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江都宫,包括具有神奇传说的迷楼。

唐代扬州城是在隋城的基础上向蜀冈下延展的,整个面积达到18平方公里以上。蜀冈上的部分称衙城,即官衙所在地区,是隋宫城的旧址;蜀冈下的部分称罗城是民居和工商业集中的区域。对于唐代扬州城而言,大明寺位于唐衙城的西南、罗城的西北。

北宋建立以后,扬州城几经变迁。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他在大明寺西侧建造了著名的平山堂,作为讲学游宴之所。此后历朝历代,大明寺与平山堂共存共荣,屡兴屡废。

后来,增修宋大城之后,又在蜀冈汉、唐故城址上建了一座堡城。堡城与大城之间相距数里,为保证二城之间来往,又筑了一座夹城。大城、堡城和夹城,合称为宋三城。再其后,宋理宗宝祐年间(1253 ~1258),增修堡城,这一城池也被称为宝祐城。十年后,在堡城之西建了平山堂城,用以抵抗元军。自此之后,蜀冈上再也没有建造过城池。至元代,蜀冈上的平山堂城已经坍塌,宝祐城也很寥落了。

到了明、清,扬州城大大缩小,仅5平方公里,只有唐代城池的三分之一不到。唐、宋城址沦为大片农田,这样,大明寺便远远处于扬州城北了。

蜀冈三峰突起,名胜古迹众多,大明寺居中,集优美的地理环境与绝妙的人文胜境于一身,令远近僧俗心驰神往。

大明寺东面的蜀冈东峰上,建有观音山禅寺,为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所建摘星阁旧址。明末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故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也随之改为观音山。

蜀冈西峰本与中峰相连,上有五烈庙、司徒庙和胡安定、范仲淹二祠。近年在此处建设了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树木葱茏,植被丰茂,环境优美。

唐代以前,大明寺已经名闻遐迩。唐时,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刘禹锡等著名诗人的登临与吟咏,更使大明寺声名大噪。

自宋代欧阳修建造了平山堂,平山堂很快盛名天下,大明寺一度为其所掩。此后,大明寺以平山堂的名声,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品位,两者渐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平山堂后是苏轼于宋元祐年间(1086 ~1094)建造的谷林堂。堂名取自苏氏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二句中的第二个字。旧堂建在佛殿之后,清同治九年(1870),两淮盐运使方浚颐移建于如今的所在。谷林堂后面,建有欧阳修祠,又称欧阳文忠祠。

平山堂之西是一处独立的园林,名为西园,又名芳圃、御苑。西园内有诸多胜景,古木森森,怪石嶙峋,池水清澈,别有一番山林情趣。

大明寺占地500亩,背山面水,古木参天,绿草茵茵,殿宇嵯峨,气势宏伟。它既是一座中外驰名的千年古刹,又是一处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同时更具有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底蕴。

摘自《大明寺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