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居士一家人

2024-08-02 08:24

庞蕴居士一家人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庞蕴,字道玄,唐衡阳郡(今湖南省衡阳市)人,中唐时代的禅门居士,人称庞居士。庞居士一家四口人,庞公,庞婆,还有一双儿女,皆是彻悟大道的人。有关庞居士及家人的禅门公案,时常见于禅门灯录中。庞居士有近二百首偈语流传于世,殷殷指示学人回归之路。

庞居士,属于六祖惠能下三世,是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的弟子。庞居士育有一男一女,男也未娶,女也未嫁。庞居士有一首偈,描述一家人的生活,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圝头,共说无生话。”[1]有夫有妻,有儿有女,怎么是“大家团圝头,共说无生话”呢?诸法空相,有甚实际?既无实际,假名为无。假名为无,不废妙用。夫妻儿女,家庭生活,就是“无”的生活,也名“妙”的生活。这个“无”,不是死寂顽空的“无”,而是空有不二的“无”。

庞居士初参石头希迁,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石头希迁以手掩庞居士口。于此当下,庞居士有省。一日,石头希迁要考考庞居士,看他悟到了个什么。问道:“自从你见到老僧,日常生活中的事,你作何见解?”庞居士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2]

(庞居士)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马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3]

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试问,马祖能否一口吸尽西江水?释迦佛能否一口吸尽西江水?若把两片皮当作口,莫说一口吸不尽,即使千口万口、撑破肚皮也是吸不尽的。可是,马祖吸得尽,诸佛祖师,历代圣贤,皆吸得尽,即使凡夫,也是吸得尽的,只是他不知自己的那一口。如何是那一口?只是这个遍含万相的妙明真心。举目望天,则天在心中。附身见地,则地在心中。天地尚在心中,这西江水,岂在心外?

庞居士辞别药山。药山禅师令十禅客相送。正下着大雪,庞居士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送别的禅客,只知雪从天降,落在地上,而不知天地万物,尽在心中,是故问道:“好雪片片,落在什么处?”庞居士与之一掌。一掌之下,万念脱落,正于此时,是个什么?禅客曰:“也不得草草。”庞居士曰:“恁么称禅客,阎罗老子不会放过你的。”禅客曰:“居士作么生?”庞居士又打一掌,曰:“眼见如盲,口说如哑。”[4]

好雪片片,落在何处?若言落在心里,则当下吃棒。若言落在心外,则自领三十棒去。若无言说,则是鬼家活计。还是孔夫子那句话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智)也。”切莫辜负了这“好雪片片”,切莫辜负了这山色溪声,切莫辜负了这车水马龙,这都是诸人自己的变化所作。如何是自己?这一问,只向自己问,一问问到底,若也不透,决不罢休。如此而问,如此而究,直趣圣贤文化的根本。

佛法的根本大事,只是要人识得自家的良知心体,只是要人识得自家的妙明真心。这个良知心体,空而不空,遍含万有,所谓“能生万法”。这个妙明真心,有而不实,一物亦无,所谓“诸法空相”。若也不识自家的良知心体,若也不识自家的妙明真心,说有,说无,说非有,说非无,乃至说非非有,非非无,皆属戏论。

见到这个妙明真心否?见到什么程度?只须看看诸佛祖师、历代先圣的经典,是否如观自己掌中物?若能如观自己掌中物,则说与不说,悉皆如是。若也不识自家妙明真心,即使读诵经书,一字不漏,也是依文解义,颠倒妄想。何以故?经书本不歪,读者自生斜。

一天,丹霞禅师来访,庞居士的女儿灵照居士正在洗菜。丹霞禅师问灵照居士:“庞居士在么?”灵照放下菜篮,叉手而立。

谁是庞居士?灵照又是谁?三世诸佛,自他不二。只是这个“放下菜篮”的,只是这个“叉手而立”的。这个灵照万相的是谁?这个灵照万相的,即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这个灵照万相的,即是居士真身,即是诸佛真身。要见诸佛真身么?天上的星星告诉你,树上的鲜花告诉你,“放下菜篮,叉手而立”的动作告诉你,山河大地广长舌,时时刻刻向人道,这闻声的是,这见色的是,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只是这个见色闻声的。庞居士只是这个。

灵照“放下菜篮,叉手而立”。丹霞再问:“居士在么?”灵照提篮便行。丹霞遂回。[5]

灵照去了么?丹霞回了么?若言有来去,则落生灭法,不是祖师意。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6]众生之真相,居士之实际,正是这“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灵照妙体。

一日,庞居士到仰山禅师处。庞居士问曰:“既然是仰山,为何不仰而却覆呢?仰山禅师听了,便竖起拂子。面对仰山禅师的竖拂子,庞居士棉里藏针,设下陷阱,只说个“正是,正是”。仰山禅师问:“这个是仰还是覆?”面对此问,若是个凡夫,便会向他拂子上着意,或说仰,或说覆,或说不仰不覆,则被仰山拂子埋没,不得自由。庞居士是个过来人,不受其惑,打露柱一下,云:“虽然无人,也要露柱证明。”试问,露柱是如何证明的?一切万相,悉皆证明此事,又证明个什么?诸人还见么?仰山掷下拂子,与之印证曰:“若到诸方,一任举似。”[7]度化十方,意在这里。

“士一日庵中独坐,蓦地云:‘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

’庞婆接声云:‘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灵照云:

‘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睡。”[8]

庞居士云:“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这个微妙的道,这个微妙的法,眼不能见,耳不能闻,意不能及,然而,这个妙道,却又明明是有。明明是有,却又无法描述他,你说难不难。释迦佛也感慨道:“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9]大道只在目前,迷人向外求玄,愈求而路愈远,愈觅而迷愈深,欲令悟得目前,实属太难太难。这个现成事,你说难不难。

庞夫人听了庞居士的这句话,也有自己的感慨。庞夫人道:“易!

易!百草头上祖师意。”草,即杂草。这里所说的草,是个比喻,比喻是非、纠结、烦恼。百草头上,就是离开百草,就是不要着相。不落百草,不着是非,即是祖师西来的意,没有什么难的。

如何是祖师西来的意?祖师,就是达摩祖师。西来,就是从西方而来,就是从印度而来。意,就是达摩祖师的用意。达摩祖师,从西方来,他来干什么?祖师西来,意在使人,识得“本真的自己”。

佛法的修行,有什么难处?不落百草,离诸幻相。如此修行,行到本真处,哪里有什么草?绝待一真处,光皎皎,赤裸裸,一念灵明,照彻大千。这里,万物皆备,一物亦无。一物亦物,万物皆备。或问:如何是“一物亦物,万物皆备”?答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庞居士的女儿灵照居士,也很有感慨,她说道:“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大道只在当下,只是这六根门头的觉性灵光,吃饭穿衣,工作睡眠,皆是他的妙用,皆是他的光辉。饥了吃饭,困了睡眠,这吃饭的是谁?这困眠的是谁?这见色的是谁?这闻声的是谁?正是诸人的本尊,正是诸人的本佛,正是诸人“本真的自己”。这个“本真的自己”,有什么难?有什么易?

可惜,众生着相,处处黏着,因此之故,脱相证真,十分困难,故庞居士云:“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

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又有什么难的?故庞夫人云“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

或难或易,此是两端,然而,佛法超然,不落两端,故庞居士的女儿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句话,世人多有错会,以为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平平常常地生活,这便是佛法。岂不知,这样的“饥来吃饭困来眠”,吃饭而着在吃饭上,睡眠而着在睡眠上,正是个颠倒妄想的人。大珠和尚有问答云: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大珠慧海)曰:用功。

曰:如何用功?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

曰:何故不同?

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须索,睡时不肯睡,百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律师杜口。[10]

“难!难!十石油麻树上摊”,“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这三位大居士所说,是同还是异?

在俗情看来,一个说难,一个说易,截然相反,有很大的不同。实际说来,说难说易,意在一处,有什么不同?就像指示月亮,有人用右手指,有人用左手指,所指示的那个月亮,有什么不同?

更有庞女儿,却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在俗情看来,这个“也不难,也不易”,是综合了难、易两种观点,是“中庸之道”,是“中和之道”,符合朱熹的“不偏不依”。实际来说,朱熹的这种和稀泥的“不偏不倚”,哪里是什么“中庸之道”?哪里是什么“中和之道”,而是舍弃两端、执取中间的担板汉。执取中间,未脱两端,则中间两端,皆成了缚人的枷锁。在俗情看来,三位居士所说,各执己见,互不相同。在真情看来,三位居士,角度不同,实际相同。这真是“小人见其异,大人见其同”。

佛法大事,唯此一事,更无第二事,所谓“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所谓“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此一事实,当下现成,见即当下见,不悟永乖疏。试看庞居士自己是如何说的。

难复难,持心离欲贪涅槃,一向他方求净土,若论实行不相关,枉用工夫来去苦,毕竟到头空色还。

易复易,即此五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

正中正,心王如如六根莹。六尘空,六识净,六六三十六,同归大圆镜。[11]

居士将要圆寂,谓女灵照曰:视日早晚,日中告我。

灵照出户,回报曰:日已中,但有蝕。居士出户,以观之。

灵照登上父座,合掌坐亡。居士回,见女儿,已先自己而去,乃笑曰:我女机锋快捷。

于是推迟七日而圆寂。州牧于頔,来看居士。居士告知曰: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好住,世间皆如影响。言讫,安然而化。

于頔遣使,禀报庞婆。庞婆曰:愚痴女,无智汉,不报而去。庞婆前往,告知其子,见儿子正在锄地,庞婆告曰:你父你妹已走了。儿子将锄头拄地,应声答道:哦!儿子良久,站立而亡。庞婆曰:这孩子,太快了。不久,庞婆遍访乡邻,告别归隐。自此之后,不知所终。[12]

佛佛出世,唯示此心。师师相承,唯传此心。这个心,是佛法的根本,也是诸人的本真。

问:如何是佛法?

答曰:若从入门来说,凡是令人觉悟自心的法,皆是佛法。一切圣贤所说,皆是令人觉悟自心,一切圣贤所说,皆是佛法。孔孟之说是令人觉悟自心的法,《大学》之教,《中庸》之示,是令人觉悟自心的法,皆是佛法。乃至耶回之教,老庄之说,凡是令人觉悟自心的法,皆是佛法。

同样,一切圣贤,所说之法,凡是令人觉悟自心的法,皆是儒法。释迦所说,祖师直指,皆儒法也。乃至耶回之教,老庄之说,凡是令人觉悟自心的,皆是儒法。

奈何世人,业障深厚,触着便沾,动着便想,乃至读经看教,亦成妄想。譬如,经云“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他便妄想出一个快乐的他方世界。经云“七宝行树”,他便妄想出一个挂满金银琉璃、成排成行的树。经云“八功德水”,他便妄想出一个清澈见底、温度适宜的水。在“佛教妄想”里自娱自乐,岂能见性成佛?在“儒家妄想”里自娱自乐,岂能悟道成圣?

诸佛祖师,历代圣贤,皆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间。此一大事因缘,就是令诸世人,觉悟自心,找回这个“本真的自己”。

庞居士一家,维摩大士化现。还见维摩居士么?若欲见他,当须见己。何以故?他不是别人,他正是诸人“本真的自己”。自己是谁?哪个是我?这里不识,累生蹉跎。自己是谁?哪个是我?这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意旨。《庞居士语录》一卷,惓惓劝人,放下贪嗔痴,直下悟自心。如《庞居士语录》云:

“贪瞋不肯舍,徒劳读释经。”又云:

“凡夫贪着事,不免三界轮。

”又云。

“世间最上事,惟有修道强。

若悟无生理,三界自消亡。蕴空妙德现,无念是清凉。此即弥陀土,何处觅西方。”居士叮咛,不一而足。三毒脱时,即是临命终时。

当下见性,即是心不颠倒。融入自性,即是往生寂灭性海极乐净土。

[1] 《五灯会元》卷三。《卍续藏》第八十册,第八十七页下。

[2] 《五灯会元》卷三。《卍续藏》第八十册,第八十七页中下。

[3] 《五灯会元》卷三。《卍续藏》第八十册,第八十七页下。

[4] 参阅《五灯会元》卷三。《卍续藏》第八十册,第八十七页下。

[5] 参照《居士分灯录》卷一。《卍续藏》第八十六册,第五八一页上。

[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八册,第七五二页中。

[7] 参照《五灯会元》卷九。《卍续藏》第八十册,第一九〇页中。

[8] 《御选语录》卷十六。《卍续藏》第六十八册,第六五八页中。

[9] 《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藏》第九册,第六页下。

[10] 《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第二四七页下。

[11] 《庞居士语录》卷上。《卍续藏》第六十九册,第一一四页上。

[12] 参阅《居士分灯录》卷上。《卍续藏》第八十六册,第五八〇至五八一页。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问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