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库 > 正文

安心的工具

净 因

首先,信仰危机和文化危机是相连的,但是我们经常有一个误区,常识性的误区--我们谈到宗教信仰的时候,就跟迷信弄到一起。我们信科学的时候就感到很神圣,这不都是信仰吗?信仰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你有了宗教信仰,别人就以为你有什么毛病。这就是用多重标准来看这个现象所导致的。本来一个人有信仰是正常的,但现在却变成不正常了。关于信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认知的问题,是了解的问题,因为我们对信仰本身不理解,然后产生了诸多的麻烦。

信仰是一个中性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信仰什么。在佛教里有妄念跟正念或者正见之分。佛家不是主张什么都信,妄念的东西根本不能信,信了有麻烦。正念正见的东西不但要信,而且要坚持。比如说执着,佛教并不反对执着。执着是一种定,没有执着,就无法干成任何事。玄奘宁可西行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那是一份执着。鉴真东渡、九死一生,也是执着。释迦牟尼佛苦苦修行了五六年,饿得骨瘦如柴,然后没有找到自己的东西,但仍然很执着。到了菩提树下,如果找不到要找的东西,宁可饿死在那里。这是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的执着。因此,释迦牟尼佛是最执着的,反过来说也是最坚毅的,没有信仰就不可能有这种执着,这份坚毅。所以执着是正见、正念的一种信仰,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

我们现在拼命解释信仰,其实信仰根本无需解释。为什么呢?因为对未知的东西才会产生信仰,已知的东西就不是信仰。就像我们信共产主义,我们是没有见过共产主义的,但是我们相信到了将来按需分配,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大同的世界。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见到,但是我深信不疑。我对它有信心,那么信仰就会产生。所以关于信仰的基本概念要理清楚,理不清基本概念去谈信仰,就会搞得信仰很神秘,也搞得很迷信。现在有很多的信仰危机就产生于这种迷迷糊糊得出的信仰等于迷信、等于落后、等于迂腐的概念。结果,我们对一些美好的东西也就不信了,什么都不信。因为觉得有信仰不对,是迷信啊!

与其说信仰危机,还不如说是人的境界的危机。有些人对信仰本身有抗拒,因为他们很现实,太注重眼前的利益,或者说太专注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注到精神上的追求。他们认为还不需要精神方面的东西,还没有想到以天下为己任,还没有想到为社会做点什么。其实每个人的生命推动,除了解决温饱等生存问题外,我们还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怎么才能支撑我这个生命走到尽头?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这个生命的资源?如果你深入去思考这些问题并且得出比较明确的答案,就已经产生一种信仰。

如果人只是想活着,而没有想为什么活着。这恐怕是我们真正有危机的地方,是我们不幸福的地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你没有长远的计划,而是见招拆招,见到什么就做什么,你就疲于应对。所以我觉得信仰应该是生命的定向,使人的生命有一个导向。生命一旦定向以后,你的行动才能聚焦,这样就向着既定的目标去走,用这个功,最后一定会有成果。

而现在的人就是疲于应付,生命的能量、生命的自由都不聚焦,仅仅疲于应付,被动地化解当下的麻烦。佛家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菩提增善根,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从信开始的。相信有二,一是相信某个理念,一是相信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实现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必须是比较长远的,人生目标定得太低也不行,过高也不行,这都是信里的一些内容。

佛家为什么强调信仰的重要?我们都知道,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太容易得到的往往都不太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需要付出坚忍不拔的努力。但是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也就是你的方向都不定,那你坚忍不拔地往哪个方向走呢?所以有了信仰以后,就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然后遇到困难的时候,因为你有方向,所以你会坚持,你会坚忍不拔。

而我们现在很多的人就没有这种坚忍不拔的力量,因为没有目标,无所谓放弃不放弃。要是做一个问卷调查,调查人生的坐标在哪里,人生的目标到底在哪儿,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可能就是房子、车子等等的东西,这都是生存要解决的东西,并未上升到生命的层面。

我们要说的信仰危机,不仅仅是信仰什么的问题,而是信仰的重要性,信仰的误区必须要澄清。

很多人对信仰不是很了解,错把信仰当目的。信仰只是手段,是一种过程,是一种原动力。有人误把信仰当意识形态。信仰本身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应该是统一的。既然是手段,既然是方法,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病治好就行。无论你信仰什么,有一点很重要,只要你能够安居乐业,把心安顿下来,安心就好。不管你信什么,有苦难自己能消化,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或者极端的手段对社会产生伤害。然后能够慎独,从内心产生约束。儒家、道家、佛家、民间的信仰都没关系,哪怕是黄大仙都没关系。信仰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意识形态,它的目的是达到安心,达到自我调适的功能。所以无论是什么方法,只要你用一种方法安下心就行。

一群人在一起有共同的信仰,其实就是共同的价值观,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就有共同的约束行为,规范各人的行为。有了这种行为以后,就有感情的凝聚,这也是一种诚信。因为我们在一起有共同的价值观,我们都按这个走,这是一种诚信,诚信是一个个信仰叠加到一起的,加到一起就是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诚信危机,就是因为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太够,这不是人们不愿意做,而是大家没有共同的信仰,没有共同的目标,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盘。一旦形成了信仰以后,他们会有共同的理念、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

摘自《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