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我见和空见
这一篇我们讲讲“有见”、“常见”和“空见”。这三个概念并不复杂。如果你领悟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看到的是“五蕴皆空”,那你的眼光就是“空见”,你透过表象看到世界的本质,这个本质是“不恒常,无自性”,也就是“空”。
如果你看到的世界不是“无常”而是“有常”,不是“无我”而是“有我”,那你的眼光还停留在“常见”和“我见”上边。
我们举个例子吧。假如有个叫欧阳峰的人站在你的对面。这时有人问你“欧阳峰在哪儿?”,你指了指对面的欧阳峰,那么这就是“我见”。
如果问你“欧阳峰在哪儿?”,你挠挠头,想了想说:“昨天我还看见他呢。”这是“常见”。因为你的分别心太重,没办法领悟佛法的真谛。
但是如果我们领悟了佛法的真谛,破除了“常见”和“我见”,就会尴尬地发现自己很难和人沟通了。
如果有人问你“欧阳峰在哪儿?”,你会回答说“没这个人”,这就是“空见”。但是如果欧阳峰昨天杀了人,警察调查这个案子,问你“欧阳峰昨天在哪儿?”,你虽然目击了欧阳峰全部的行凶过程,但这时候你怀着“空见”,露出一脸茫然,说没有这个人。估计你也会因为包庇罪受到法律的制裁。
正因为佛法不能全部照搬到俗世生活中来,所以学佛要远离尘嚣,到深山老林里去,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如果你身边大都是俗世中人,那么也不妨入乡随俗,用“常见”和“我见”来回答问题。但无论如何,你心里始终都要明白这只是不得已之下的随俗,并不是正确的见识。
“空”和“无”是佛法真理,这是“真谛”;俗世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都要从俗,这叫“俗谛”。“真谛”,绝对正确;“俗谛”是打了折的“真谛”,是通往“真谛”的中介,不可靠却离不开。我们现代汉语当中的“真谛”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当然,就像许许多多的概念一样,佛教的各宗各派对“真谛”、“俗谛”的解释各不相同。正如“极微”到底有没有,有部派说有,大乘各派说无。
从真谛的角度来看,人的本质就是五蕴的因缘和合,这些因缘的本质就是无常,就是空和苦,空就是无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