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居士人物 > 正文

黄念祖:《净修捷要》报恩谈(黄念祖老居士)【序文】

正文

《净修捷要》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著作。一个具实修行有成就的人,他所写的东西和所讲出来的东西,不同于一般人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正文之前,先看一下前头这个序文。?

净修捷要也叫做五念简课。天亲菩萨有五念法门,这净修捷要也就是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所以称为五念法门的一个简单功课。所以就有了两个名字。

我来向大家汇报这个内容,这也是第三次了。圆瑛法师讲《首楞严经》,讲了一百多次,他每讲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进步,佛法就是如此。那么我这次是第三次讲了,和前次一比,因为这老本子里头也有一些记录,一比之下,觉得老的本子里头,即上一次谈的很不足,认识很不够,所以也要感佛之恩哪!我们今天所谈的名称就是《净修捷要报恩谈》。要知道佛对我们有恩哪!我是带着要感恩、要报恩的心情来谈的。这个序文,我们不能全部介绍完,而是侧重它的重要部分。?

讲解序文如下:?

净宗一法,易行难信,非探教海,莫窥津涯。?

净土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确实是难信哪!虽然是易行,也是难信哪。佛的教法称为教海。汪洋大海,不知边际。你不是亲自到教海里面,亲自去探究是不成的。要入大海,不能只是在岸边上呆一呆而已。你若不是深探教海的人,你就不知道佛法。如果不知道佛法,怎么能够可以入,怎么可以度,怎么可以知道边是多广大无边呢,这些就都不知道。?

虽华严以十愿为归,天亲以五念为门,而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

《华严经》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指明了大家的归宿。佛法学教的最高经典就是《华严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处,他便也就修归净土导归极乐了。他也说教海算沙。大教如海中之沙,你算有多少沙子,是算不清楚的,因而也就不知道归宿。而《华严经》恰给我们指明了归宿;天亲菩萨也以这五念作为法门。五念就是:

一是礼拜;二是赞叹;三是发愿;四是观察;五是回向。?

凡是能修这五念的人一定能往生!天亲菩萨以这五念作为门。《华严经》指明了归宿,五念法指出这个入门。有门才可入,所以菩萨把门告诉我们了。?

末法浅学,未易遽入也现在到了末法期了,佛灭度已经两千多年了。按真正佛历来计算其实有三千多年了。现在大家所说的两千几百年,是按印度贝叶经上的点数数出来的。佛经每年集结一次即点一个点,数点数出两千五百多个。但是印度沦为殖民地,受到外国统治,经过了很多很多的战乱,你吞并了我,我吞并了你是不是每年都能点个点呢?不一定!点点的那部分是不是有损失呢?也不一定!所以,好象是证据确凿,实在打很大的问号。至于中国这三千多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汉朝佛法就来了。我们把当时那个年代一折合,佛出生时候,正是中国周朝时的某个时候,以此时起用天干、地支的方法计算,佛出世到现在就是三千多年了。现在流行的,佛出世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说法,是按印度贝叶经文上点的点儿计算出来的。过去集结的方式是:到时候,把贝叶经文翻一翻,晒一晒,作为一次工作,便点一个点儿,一年一次,数那点儿数出来的结果。?

现在到末法期了。正法期,佛在世五百年;相法期有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因此,很多人说佛法就要完了。完不了!末法刚过一千年,后头还有八千多年呢。到了末法期,咱们这个劫是减劫众生根器越来越差。这时代又是末法,而你本人又是一个浅学,于佛法所学很浅,便不容易进入这个法门。很多自称是修净土宗的,其中有很多是法师,实际上都没有能深入于本宗。怎么才能深入呢??

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

真正能读大经的人很少了!有也很稀有了。所以,净空法师在这方面,我们很为之赞叹的。他这样的带头人,并不多呀!他倡导熟读大经。必须熟读大经,方能略明纲要。只有如此,你才能略略明白一点净土法门的纲要,才知道它的重要点之所在。知道了纲要,才能够理解全部的奥意。?

然而今之修净业者,大率仅持小本,仅持秦译,能持唐译且诵大经者,殊不易睹。?

熟读大经还只是略明,可是现在修净业的人怎么样呢?大率仅持小本,一般还只知道念《阿弥陀经》(小本),不知道念《无量寿经》(大经)。大家所念的小本(〈阿弥陀经〉)也只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称为秦译。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在北边,他所在的国号叫姚秦。不是秦始皇时代的秦,而是六朝时期的秦,称姚秦。大本不念,而只念这个小本,而小本只念鸠摩罗什翻译的这本。现在大家不但都不知道念大本,而且就连这个大本的 名字也不知道,不知道还有玄奘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经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代的玄奘大师很聪明,他从印度回来时带了很多经,基本上凡是他事先知道鸠摩罗什已经翻译的,他就不再翻了。但是有两部经,虽有罗什的译本,但他又翻译了:一部是《金刚经》,玄奘大师翻译的称为《能断金刚经》;另一部就是《阿弥陀经》。他之所以翻译,是因为他所翻译的本子里面有重要的补充。现在大家修净土的只知道念鸠摩罗什这本,不知道玄奘这一本。所以,现在修净业者,既持诵秦译本又持诵玄奘的唐译本的,而且还念大经的殊不易睹,很不容易看到了。现在净空法师重视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可是对于唐译,对于夏老师的会集本还没有十分的重视。但他都把它列为净土五经的读本中了,这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此其所以号称习净者多,而具深信切愿者少。?

看起来、说起来修净的人很多,而真正做到深信,切愿者少。所以修净土,就是要你有深的信心,有切的愿力,你深信切愿就决定往生。现在是号称修净土宗的人多,但是真正能够深信,能够恳于迫切发愿的人却很少。?

信愿不深,而欲得真实受用,不亦难乎??

信愿不深,却还想要得到真实的受用,那就难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就决定于信愿。你念的再好,没有信愿是不能往生的。你现在理解的太少,你没有能发起真正如实的信和愿,这个就很难往生了。?

庚辰之岁病中发愿,敬集经文,副以祖意,作为简课,俾授初机,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妄想不易乘隙,而正念自得现前,需时既少,收效良多。?

在庚辰那一年于病中,夏老师自己发了一个很大的愿。愿很恭敬地来集结净土诸经中的文句,副以祖意,这是夏老师对净土宗的独到之处,就是和印光法师也都有所不同,付以了祖师意,把祖师的真意也结合进来了。可能有人会说:一学一念净土,再搞禅,就务外了、不专了。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本来就差,一门还学不好,再多加一门更学不好了。但是绝对不让学净土的人去碰一碰禅宗,那么就不会有人有禅有净土了,没有人有禅有净土就没有带角虎了。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永明寿禅师语),因此夏老师禅净结合的独到之处还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对于净宗,大德们各有己见,都有原则。我们对印光法师没有一点轻慢之意。有些观点跟夏老师本人虽有点不同,但印光法师本人对禅还是很理解的,尤其是他对藕益的赞叹,他说:佛再做注解〈阿弥陀经〉也不能超过藕益。这是大修行人的话,是大祖师的话。我很尊敬,很赞叹!但是对于禅这一方面跟夏老师的态度这里有些出入。夏老师明白地说:我这里面,一方面根据经典,一方面把祖师禅的一些风格、一些精神也融汇在一起了。什么是祖师意?什么是西来意?祖师意、西来意也就包括在这净修捷要里面了。所以我们读《净修捷要》,不光是理解净土宗诸经中的许多精华,而且禅宗的祖师意也在其中了。因为集结的时候就结合了祖师意,这一点大家是很应该留心的!?

作为简课,俾授初机是说作为一个简单的功课,三十三拜有利于初机人修。

这简课的内容是怎么回事呢?是约自他感应于三业之间,我们这个修行,就是要感应,我是自,佛是他,自和他之间有感应了是最好的事情了。怎么得到感应呢?我们身、口、意做业称为三业。人就是在这三业里头,而我们是在这三业里头达到自他感应的。身在礼拜是身业;口在念诵是口业;意在念经文并要住于经文的奥意之中,是意业。你的身、口、意以此作为能感,就得到感应,得到佛的加被。?

括赞观愿向于一礼之际。括是包括,就是五念法门都包括了。五念就是:一礼拜;二赞叹;三发愿;四观察;五回向。这是五念法门。赞观愿向是指这个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包括在一礼之际。一个头磕下去或在这之前有一心观礼(就观了)。赞叹、发愿、观察、回向都在礼拜里头了。因为天亲菩萨的五念法门融汇在这样的修持中了,所以称五念简课。?

妄想不易乘隙,这么做的话,妄想没有机会钻空子,没有机会给它。因为一件事接一件事没有可乘的空隙,一个头磕完了,下边又一心观礼这里文字文句都很紧凑,念完后,又是念佛,念佛中带三称南无阿弥陀佛。起来又念,妄想没有空子可钻,不能乘隙而入,正念自然现前。这是多么直接了当的方法啊!?

需时即少,收效良多。这三十二拜一会儿就能做完,时间很短,收效却非常大。?

先后相望,节时省力,行者称便。果能随文运心,久习纯熟,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

与别的方法相比,这个简课又节省时间,又节省精力。现在大家都忙,都紧张,就是出家人也不闲着,甚至比我们还忙。因为现在的寺庙大多成为旅游景点了。一早晨起来就要把寺庙打扫干净,然后来了游人,又是香烟头、糖纸、果皮,在一天中都扫不完,还谈什么用功?腰酸腿痛,动都动弹不了因此大家都是在忙啊,有的人想出家,现在到哪里出家?现在在家人也是有各种的忙碌,比如美国,就是中年人的战场,都是在斗啊,在竞争啊,要专门修持很难!只有这个法门,简单扼要,效果很高。我们讲效率,高效率,花时间少,效果大,效率高。我们要谋求高效率的法门呀!?

所以,前前后后有很多人在修,我就看到一个人修到了九十多岁,他在马路上还一边走一边念。他从来不坐车子,几十里地他也是走。他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就修这个简课,他在心里观想着磕头,这么样的话,果能随文运心,随着这个文,心知运转,跟《净修捷要》相一致了。久习纯熟,纯熟之后,则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之理你就对于性修不二,境智一如的道理不待研讨,自生信解不用研究,也自然能生起信解。性修不二、境智一如,这两句话现在不讲,在以后要详细地讲,因为这很重要。你的本性和你现在的修持关系就在于:你本性就是佛,现在又修持,你在做三十二拜,所修持的和你的本性是一件事情。境和智,你的境界和观想极乐世界种种境界是一样的,和金刚智慧不是两样的。?

常会有人说:《金刚经》和《阿弥陀经》两者之间有矛盾。理由是:《金刚经》讲一切有相都是虚妄,而《阿弥陀经》却说又是黄金为地,又是这又是那全是有相,所以这两部经矛盾。其实这两部经并不矛盾,是看经的人自己矛盾了。其实境和智是一如的,境就是智,这些道理以后都要细讲。?

再读大经,于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

懂了道理之后再念大经,净土法门有如顺水行舟,扬帆迳渡矣。你就是在顺水乘船,而且是顺风帆划起来了,直接就渡过去了。?

但每条均系经文法语,万勿滑口率意,致蹈轻慢。务宜诚敬虔恭,如觐慈光,方合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之旨,自能获密益于潜移默运中?五念当中每一条、每一条都是经文,不要大意,要恭恭敬敬,这就是天亲菩萨四修五念。五念说过了,还有四修,四修的意思是:?

第一恭敬修,我们要很恭敬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

第二无余修,你称名就是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不称经中其他如来的名号,这是无余修。?

第三无间修,就是要净念相继,无有间断。?

第四长时修,就是毕命为期,我一生一直到命终才念完。?

天亲菩萨主张要四修五念,这样去四修五念自然就能获得利益。?

我们要知道,修净业必需知道《无量寿经》,知道夏老师会集《阿弥陀经》等著作。那么这其中,最简易的就是净修捷要。序文就讲到此,下面开始讲三十二拜、五念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介绍我们这个世界的导师--释迦牟尼佛。?

所有修学首先就是要尊师重道,要重道必然先要尊师。对于师要有不是一般的恭敬,尤其是佛法,要不是释迦牟尼佛如来,谁也不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实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释迦牟尼佛不但是我们的导师,而且是我们的恩师。这个恩胜于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肉身。而佛却生了我们的慧命,给了我们以慧命。所以我们要礼拜的话,第一礼拜的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下边磕头的时候,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这个佛的名号。佛是通号,阿弥陀佛、药师佛都称为佛。但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号,单指释迦牟尼佛。我们在拜时,在赞叹当中,赞叹什么呢?我们所赞叹的正是他告诉了我们净土法门。那么对此大家会不会怀疑呢?释迦牟尼佛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有种种功德,为什么只赞叹他这一点呢?是不是只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只谈净土呢?对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一下善导大师所说的话,就明白了。?

善导大师是唐朝的大德,他在长安的时候,因为他的教化使长安几乎人人都念佛。人家送他的一切钱他都拿来印经,现在敦煌出土的还有很多,都是他用大家所供养的钱请别人写的经,还有他自己抄写的经,而且经、画都非常壮严。比如画中的妇女都不露齿笑,笑不露牙齿。由此可见戒律的种种庄严。日本人对善导大师恭敬、景仰极了,都传说他是弥陀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说过:大家尊称善导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也是观音、势至、文殊、善贤同等人物。有关善导大师,我写有一篇文章《依止善导大师称念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一位大德,但中国人不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中间把一段历史文献弄错了,以为他是自杀死的。其实这是记错了的缘故,是当时向他问话的人上树跳下来摔死了,而不是善导大师!所以,台湾有一位法师前两天就住在这里,我问他,他也是不知道这回事,说:我都不知道,不是善导大师自杀死的吗?我把我写的那篇文章给他,让他拿去宣传以示校正。我们恭敬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怎么讲??

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一切佛要出兴在世间,他唯一要说的是什么?说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这个大愿功德如海,所以一切佛出现到人世间来救度众生,他唯一要说的就是净土法门、念佛法门。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对净土宗有足够的重视才成。不管修哪个法门,你要离开了求生净土,想即生解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可以说是不可能的!这个净土法门的大恩大德,十方的佛都在赞叹咱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赞叹他什么呢?赞叹他能在这样的世界说这样的法。所以,夏老师禅净结合才会集了这部大经,这样做就不是偏见了。跟善导大师是一致的,和十方佛也是一致的。十方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这一点哪,没有赞叹他别的!《阿弥陀经》里面也有记录。因此,我们也是一样的要尊师,依教奉行。

下面,我们来讲净修捷要三十二拜的内容。??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三称(第一拜)?

十方如来所同行的,阿弥陀佛做到了这一点,也是十方佛所同赞的,共同赞叹的。第一句就是一心观礼,每一拜的第一句都是一心观礼。?

所谓一心是离言绝说的,不是用言语所能表达出来、形容出来的。我们凡夫都是在二心里头,我们都是有矛盾,有对待的思维。所以陈真如当年给毛主席上疏论佛法,说是一个绝对,已经是相对了。绝对本身和那个相对是对立的。所以用言语表达是不行的!一心者就是不二。没有对待!所以佛教常常说绝待。这个待不是指绝代佳人那个代,是对待的那个待。没有对待了,所以我们世间一切法,好和坏是对待,邪和正是对待,佛和众生是对待,男和女是对待都是对待之法,都是二。而《维摩诘经》讲的就是不二法门。因为世界本来不二,这二是因为众生糊涂、妄动、分别的结果,所以变成了无明,无明之后才出现这二的。我们之所以用最恭敬、最清净的心去礼拜,就是要恢复到本来面目。不二就是一心,最高境界就是如此。?

现在我们如何下手以达到不二境界呢?在你三十二拜过程中,心里头已经把别的念头都放下了,全心全意、一心一意地念这个礼拜文,作观想,这样礼拜的结果就是一心。刚下手就达到了一心。这时不要想别的事,若还要想:今天我的教案要怎么改一改那就不是一心了。好事、坏事更不可以想,一切都要放下,要专心一意的。能够这么做,也就可以了,从这地方下手。?

礼就是礼拜,因为要三十二拜吗,所以以礼拜为中心,而且这个礼拜对于我们知识分子来说并不困难,因为礼拜的过程并不需要多大的运动量,对于身体不好的人、病人来说,都可以做得到的。只要能慢一点拜就没有问题。拜佛可以说是最好的运动健身!其实,不光佛教有拜佛,当年列宁在监狱里,他也礼拜,也就是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能磕头,一心的、恭恭敬敬的,便可以至心一礼,罪灭恒沙,至心恭敬的磕一个头可以消灭恒河沙子那么多的罪。从得福的方面说,你好好磕一个头,从你脚底下哪怕只有一个微尘,将来都可能达到转轮王的位。所以这一切都是因小果大。一个因很小,将来果大极了,做功德是如此,做恶事也是如此。我们都要知道这些事。?

所谓观,高水平的是观照,一般凡夫做不到。水平低一点的就是观想,观想还做不到的话,那么就从想字入手。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礼赞文的内容。我们这个想之中随着这个文字很细很细的,没有别的想法,这就叫随文入观。随着这个礼赞文进入到观的境界中了。这一句是什么?下一句又是什么?心里绐终没有离开这个礼赞文的内容。久而久之,这样观想就进入到观里面去了。真正到了观照这个观就比观想的观高了。但到了照字那就更了不起了。这个照就是离开了心意识,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经》语)的境界。如镜子一样,了了分明,不留痕迹,不管是谁,我喜欢、不喜欢的,都清清楚楚。男的来,男的现出来,女的来,女的现出来。你有一个黑斑、一个汗毛,它都照得清清楚楚、秩毫不爽,也没有爱憎、也没有取舍,谁走的时候一点不留痕迹。这就是照。这是用境子打了个比方。所以能达到照,就能度一切苦厄了。我们念《心经》,念完是照样烦恼,一点没度。就是因为你在想而不是在照。而想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但久而久之,你也还能减轻一些烦恼,等到有一天能用照了,那你也就是菩萨了。菩萨也有等级层次大菩萨、小菩萨。一心观礼可以从初级开始入手,也可以从大菩萨位上直接修。?

一心观礼这四个字,适应度很宽。我们观谁呢?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含义是堪忍。这堪是提土旁加一个甚字。这个世界对于苦我还能忍受,我们这个世界虽然种种苦,大家还能活着,有的还活得很高兴,可等到生病了很苦了。叫呀!呼天喊地病过去又来了,跳舞、唱歌、喝酒。堪忍就是指还可以忍受。苦是很苦,都苦,没有不苦的,但是还可以忍受。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特征。这个世界有善有恶,每个人都带有一些善一些恶,娑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这个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大,大家不要以为就只是一个地球,而具有地球这样最小的基层组织,就有四个象地球这样的星球。有四大部洲。四洲都有它的中心。现在还很难和天体完全结合到一块,但至少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也叫三千大千世界。由一个小千世界要自乘三倍(即千的三次方)才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到了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中千世界,一个中千世界是一千个小千世界,由此可见大极了!这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我们地球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在南瞻部洲,又称为瞻部,也就是我们地球的名称,属于南方。?

九界导师,如来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九界的导师。什么是九界呢?我们都知道六道(又称六趣):天、修罗、人、畜牲、鬼、地狱。这六道之上还有三道,即声闻、缘觉(阿罗汉)、菩萨。这三道都属于超凡的圣人道。上有三个下有六个,就是这九界(又称九法界)。再加上一个就是佛界了。除佛以外,下边有九界。释迦牟尼佛不光是人的导师、天的导师还是一切声闻、缘觉、菩萨的导师,是九界的导师!?

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如来就是专指释迦牟尼佛。这是一个错误!如来是通号。比方说,这个人是教授、学者,但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因为教授、学者是通号,你有学问都可以称为学者。到大学当老师,给你定职称,都可以称为教授,是通号。必须加上张某某,董某某你才知道是谁。所以大家把如来当成释迦牟尼,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很多僧人也这么说。如来是佛的十号中的第一个号。这个十号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指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第一是如来,第二应供,受供养。第三正遍知,无所不知。第四名行足,名也足,行也足,都圆满。第五善逝,能够善于逝趣。第六世间解,世间的都解脱了。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天人师。有的把这个地方分成两个,这是《大智度论》里头的分法,这合成一个。第九就是佛,第十是世尊。?

要把这第八分成两个呢?世尊就在十号之外了。分成十号之外怎么办?总体来讲,世尊也是佛的一号。总之,这种开列没有什么关系,佛其实千号万号都可以。这十号是综合起来讲的,是最殊胜的美德,以十种作为美称。如来世尊,如来是十号中的头一号;世尊是十号中最末的一号,所以就不把这十号名称全部写出来,拿一个头一个尾代表全部,如来世尊就等于我们说十号圆满的佛,十号都简省了。释迦牟尼佛功德在何处呢?这都是通号,诸佛共有的。而释迦牟尼佛独有的功德是什么呢??

于五浊恶世,八相成道。?

在我们这个世界,十方佛所称赞的,也就是称赞释迦牟尼佛能在这种五浊恶世上成道,在这五浊恶世上说这个净土法门。很难哪!称为甚难稀有。?

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这个时代,这个劫很坏是劫浊。命浊,当然大家的寿命很短。众生浊,众生都是坏人多,心都是不良善,众生也都很浊。烦恼浊,众生烦恼很重,都在烦恼之中。烦恼,大家不要以为发愁是烦恼,狂欢高兴其实也是烦恼,能使你的本心不清净的都叫做烦恼。有人知道愁是烦恼,欢乐也是烦恼,烦恼很重。

更根本的是见浊,这个见字很重要,这个见解是糊涂的、是混浊的、不清净的、颠倒的。不知道什么叫好,什么叫坏,应该做什么,不应该要避免什么这就不好教化了。有人不理解五浊恶世就是这个现象。大家弘法感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不要抱怨,好象我费了这么大力,而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因为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就很难了。所以,要弘法不是那么容易的。可是释迦牟尼佛就在这个世界中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也是说最普通的,称以八种,这也是成佛的一般规律。释迦牟尼佛是这样成佛的,下一个弥勒来也是这样成佛。八相成道是指释迦牟尼佛已经修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位到人间一次就成佛了。这样来成佛示现八种示相:第一项从兜率天下降,舍兜率。第二入胎,入到母胎里面。第三出生。第四出家。第五降魔。第六成道。第七转法轮说法。第八入涅槃。八相成道,这其中也有开跟合,稍有点不同,无关大雅。我们不再介绍其它还有别的不同。在大经解(即〈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里头讲的非常详细,十号各具很多种;八相成道各种也都有介绍了,我们知道一种就够了。?

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他是兴起了大的慈悲心慈和悲的含义不同,慈是与乐。就如慈母般,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这是慈啊。悲就是拔苦,所以大悲观音是千手千眼,现出种种威猛相。如第一相是红的阿弥陀佛,第二相是青面獠牙的金刚相。要给众生拔苦是大悲。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对于众生把苦拔出来,给他快乐那不都好了吗。赞叹释迦牟尼佛兴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大慈大悲。看待众生等同义子,都跟自己的独生子一样,都要平等的救度,这是大悲,而且是让咱们得到彻底救度的大悲心。?

悯有情,悲悯一切有情感的、有生命的众生。悲悯这一切又该怎么做呢?就演慈辩,授法眼,所以佛法无人说,你虽然有智慧也不能理解。所以要辗转、解说、教授才成。于是当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缺少了弘法之人,佛菩萨就现化身,再来度脱再来培养一些人,所以佛来就是要演慈辩,要给大家说,这个慈是给大家快乐,象慈母般的心,这种的演说称为演慈辩。出于关怀救众生的心受法眼,把这法眼给众生,因为众生离法眼的程度差的很多很多。法眼是五眼中的一眼,眼睛有五种:?

一种是肉眼。咱们都有,都是肉眼。眼晴很重要,没有眼睛就是盲人,很可怜的。什么好的都不知道,花开了也不知道,就是用录相机录下来也没用。眼睛就是这么的宝贵。肉眼是最低能力的一种眼。?

第二天眼。你生到天上自然而然就是天眼。天眼洞达,能从这个星球看到那个星球,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他的,墙壁、大地、山河都不能挡住他,所以天眼很洞达,天眼就是天人所有的。这是第二种比肉眼稍微高一点。?

第三慧眼。慧眼见真,真就是真实。人人都有本心,本心是什么?都有法身,法身是什么?什么叫真空、真实?慧眼就是见真。见真有程度的不同,阿罗汉也见真,阿罗汉已经达到了无我了;他也证涅槃了;也没有烦恼了;也断见思惑了,但是不彻底呀!他的见真还不能象佛一样的彻底。佛是大彻大悟了。?第四法眼。法眼就是知道决策。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就有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就象大夫一样,知道某人生某种病,给他什么药。就算大家今天都来学净土法门,当我们询问各种问题的时候,佛都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给以应答的,应你的根器来做回答。对症下药,不对症是不行的,你虽然只是间单的感冒伤风上火,我给你补药吃就不对症了。我有个女婿就是吃药吃错了,他病刚好就吃补药,结果吐血又住进了医院。所以补药不是谁都能吃的,补药虽然是好,最养人,但不对症吃坏了就是毒药。砒霜是毒药,但是只要对症就是好药。所以关键在于能治病,能应病与药。法眼者知所决策,所以慧眼见真是根本智;法眼见真是差别智。有了法眼便能知道哪些法最好、哪些法最差、应该学什么法、众生有什么样的水平、遍知一切法中哪个法最适合于我们。法眼是佛给我们的,佛告诉我们的,告诉你之后,你只要能够相信,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佛法好就好在,你虽然不懂医,可是医生就告诉你的病就吃这个药,你只要肯吃,其结果和那个懂医的人不是一样的吗!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智慧就象我们不是通过研究医学得到的一样,但是医生给我们做了种种的检查,又是超生波、又是x光各式各样的先进仪器给你确诊了,你吃这个最合适,我们自己虽然没有确诊的能力,但是我们能听医生的话去吃药,照吃就好了。不用再去自己学医了。这就相当于授法眼的意思。授,一个字都不可忽略。要感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这样,为什么?这是佛的恩。佛给了我们这个眼睛,所以不但给我们,告诉我们,而且巩固我们。十方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这么给你指出这一点,使你不能不相信,你能相信就得到了。你承认了,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你承认了,你就信下来了,就和你自己做对了的一样。如做数学题,你自己不会做,别人给你做了之后,你自己看懂了,你也就会了,你自己做,做不出来。所以佛的恩是授给我们法眼,一步一步深入,这些句子都是《无量寿经》里头的。?

杜恶趣,在六道(又称六趣)里,一般说是三恶趣三善趣。畜牲、鬼、地狱是恶趣;人、天、阿修罗是属于善趣。恶趣都知道不好,把恶趣的门给你堵塞住。杜是堵塞,堵住。把这个门给你封起来,通恶趣的门不通。这里所指的恶趣不只指三恶趣而是指整个的六道。《无量寿经》讲,横皆千五趣,所以把天、修罗、人,这一切一切都列为恶趣之中。为什么说他们是恶趣呢?即是六道就还是在轮回中轮转不休,转来转去你就会转到地狱里去。所以外道、基督教、回教,他们以升天作为最后的目的。升了天道虽好,但在佛法看来,还是恶趣,这个恶趣是就极乐世界比较而言的恶趣。你总是在六道中轮回的,所以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相比他就是恶。现在告诉我们这个法门,把生死当中六道轮转这条路给我们堵住了,我们不会再轮转恶趣里去了!所以,没必要辩论是否带业往生,对此很多人不承认能带业往生,若不能带业 往生,那净土法门就没有了,佛开这个法门也就没有什么殊胜了。所以就是带业往生!我们本来还要经历六道、经历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这些业,但我们只要一往生都带着好了,这些业全消除了。并不是等你消除所有的业后才能往生,而是去了之后就消除了。所以很多人对于是否可以带业往生这个问题想不通,其实这个杜恶趣就说明了在我们现在就给我们杜了。不是你必须自己达到恶趣的业都消灭了才能去。很多人就误解,目前难也就难在这呀!有人干扰你,故意作另一种说法,说带业不能往生,结果弄得大家搞不清楚。?

杜恶趣,开善门。这个善门不是指三善道的门,而是指净土法门与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门给我们打开了,要出六道轮回,就是出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世间还处于最低的欲界中,欲界就是有情欲的世界,一些众生包括动物在内情欲很盛,不仅是人,低的天界也是如此。所以俗家都说王母娘娘、七仙女等等,其实还都在欲界中。没有欲界,怎么哪还有娘娘、有公主的存在呢!所以都属于欲界。但欲界是很低的,我们一般都知道欲界,许多宗教修行的结果也不出欲界。修行的境界再高也只能达到色界,色界就离欲了,所以称为梵天。清净没有肉身了,没有肉欲了,但是还有形象还能看出谁是什么样子,所以称为色界。再上一层就是无色界。合称为三界。要出这三界才出六道轮回。这才是善道。要出这三界,需要把见惑、思惑全断了才成,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慢心、疑心。不但要把欲界、色界众生的贪、嗔、痴、慢、疑断尽,而且还要把天界众生的贪、嗔、嗔、痴、慢、疑全都断干净了才成佛。由此我们自己想一想,一个人能够完全没有贪、嗔、痴、慢、疑容易吗?向往一件好东西,老盼望着能买到,这个就是贪心,不但算计人叫贪心,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求之不得,就念念在兹,这都是贪心。所以很难摆脱这种贪、嗔、痴、慢、疑。一句话不顺耳,马上心里就不高兴,所以完全免除很难,完全不能免除,你就没有办法出三道哇!?

怎么杜恶趣,开善门呢?往生法门就是最殊胜方法!打比方,往生法门是横出三界。其它法门是竖着出的,象麦杆里长了一个虫子,它要跑出来,它生长麦杆也生长,等它长成熟,麦杆也形成了。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顺着麦杆一节一节咬,要咬好多节才出得来,但是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横着一咬,咬破一个窟隆就出来了,所以我们净土法门就是横出三界,就如麦杆里边的虫子,横着咬一个洞,虽然是辛苦一点,因为厚一点要费一点事,但咬破一个洞就出来了。而顺着就难了,咬一个还有一个,而且你咬的过程中它又长出两节,很难了。所以说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就是开善门。大家都可以做到的。虽然竖出也能达到善门,但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所以佛普遍为一切众生开了一个这么个门往生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成佛。有的人念佛却不想成佛,只是想求一点保佑,这样的众生佛说是很可怜的。佛怜悯大家,佛的希望是人人都能恢复自己的本来。我们本来是佛,只是现在糊涂了,都在做梦,梦见苦恼,多少人追你要杀你,恐怖极了,你醒来就好了吗。其实没有这些问题,都是迷惑做梦的结果。佛并不只是自己才可成佛,你们都不能成佛,不是唯我独尊,不是那个意思,而是希望大家都彻底觉悟的,所以才开这个善门,那么就是一气呵成,兴大悲,悯有情,演辞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那具体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宣说易行难信之法。?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宣说了一个易行难信之法,这也就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最大特点。所以也向大家庆贺。这个难信之法,大家现在能信,这是多生的善根,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得里面的难得,没有再难过这个法的了。这个难信之法,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称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是人类、天界种种,上三界的众生比我们智慧更高,但都很难信,所以对于一切世间乃至九界都是难信的法。?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中加一个极字,极难信之法。都说明这个法是非常难信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就仅凭着念念佛就能往生,就能够出三界吗?于是不敢相信。因为这个道理极其微妙。要知道这个法能出三界、出生死,跟一切八万四千法门来比,没有比这个法门更容易的了。其它都各有各的难处,比如密宗如果真实去修,一切都如法,也是很容易的。但密宗也有比净土难的地方:因为是密法,你怎么能轻易地就认识一个真正的师父呢?怎么能保证这个师父他就不是个魔呢?如果是魔,就要破坏佛法,因为对于不懂佛法的人而言,他混淆、破坏佛法是很容易的。在这两方面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是密宗,一个是禅宗。两个法门都非常殊胜,但这其中就很容易出现冒充。比如,有些人对密宗并不大理解。其实密宗的戒律还是很严格的,这些人自己不尊重,所以冒牌起来一般都是说:密宗又吃晕、又不讲戒律、又不研究经典实际上密宗对于经典的研究是很深的。只是我们一般人不知道罢了。另外还有爱显示一点神通的,各式各样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这其中的欺骗性就特别强了。如果大家认识不清楚,就没有法子辨别真假。禅宗也是如此:不设语录,随便可以回答你。古德问:什么是佛?答:麻三斤。什么是佛?新娘子骑驴丈夫牵。这个冒牌起来不是很容易吗!随口说,谁知道你是深是浅、是对是错呢!所以这里头魔容易在里面藏身哪。而净土宗在宗师上,你可以不一定依靠一个师父,经典都有,法都包含其中,你自己按着这个好好去念,好好去看书,就稳当了吗!而且净土宗师的师父起码他都要讲戒律的,他要知道经论,懂多少,你还是可以了解到他的,他理解的如何?他的戒持的如何?都容易观察得出来。总之,这个净土法门又容易又稳当,加上不易于上当,因此就没有更超过净土法门的了。但是有一点提醒大家注意,有人说:即是易行之法,一旦我得到这个法门之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往生了,不用自己去努一点力。这样想法就又错了!这个所谓的易行之法和其它法门相比才说是最容易的,但是你要能够符合达到佛来接引的条件、达到 往生的目的才成。你的一切业,阿弥陀佛都替你包干了,都替你承担了,能做到这一步,你必须要符合弥陀的心愿才成。所以关键是要真实的信、真实的发愿哪!如果还留恋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那么你这个往生极乐的心就不专一了。只有把一切搁在一边,我们要好好的有信有愿才成。而且还要很好的念经、念佛。真能做到这一切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也要通过自己的觉悟、自己的努力才能办到。所以,这个所谓的易行法是比较而言的,在修行实践中还是需要一番寒窗苦的。若非一番寒窗苦,怎得梅花扑鼻香。当年夏老师也是由于(大军阀)张宗昌要抄他的家,说他宣传赤化,要杀他,他才逃亡海外的。张宗昌虽是大军阀,实际就是土匪。夏老师当年作的是山东的督军。因为这事逃避到了日本,再回到天津后又重病,于是闭关修持,也直到这时才明白,只有净土宗才是真实的。夏老师闭关修法很精勤,只是一个人在楼上,不下楼有几年功夫由此可见净宗修行也是要有一番真实的努力才成的。?

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也是《无量寿经》的话。当时佛弟子阿难跟佛在一块,看到佛有一天大放光明,他一直是佛的侍者,跟着佛从来没有见过,于是问佛:今天为什么这样放光,从来都没有见过,是不是佛在念佛呀?释迦牟尼佛就称赞阿难:你问得很好啊!你这问的功德胜过其它做很多很多事情。为什么?因为当来的众生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能够得以度脱的。于是因为他这一问,佛就说出了《无量寿经》。从释迦牟尼佛说法到现在,不仅我们乃至未来的一切众生。当来就是指以后要来的众生,我们不正是吗!在佛以后来的都算,一切没有剩下的。你要是能够度脱,都是依照这个法,都要相信净土、求生净土,离开这个法便再没有法子能度脱了,所以说皆以此法,而得度脱。?

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一句就是在赞叹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来给我们关闭恶趣的门,开了善的门。怎么开善门?就是给我们宣说这个法,宣传这个法为将来一切有灵性的众生。含灵就是众生,也翻译为有情,连细菌都在内,都依这个法而得度脱。所以众生是无量的,无有穷尽的。?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恩是大恩,不可思议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这样的恩、这样的德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意译为寂默、能仁,寂默是很寂静。能仁是亲一切人事,这个人事是指给众生以仁爱、度众生,也就是寂默,寂中能照。这其中的意思都含有很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