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教传播与发展 > 正文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是什么造成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当年,印度佛教禅宗的第28代菩提达摩渡海东去,把禅宗带到了中国。而禅宗最初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信奉乞食为生、一衣一钵、苦行节欲的印度佛教戒律,这种风格直到中国禅宗法师道信的出现,才有所改变。

晨钟响起,沉寂了一夜的四祖寺,开始热闹起来。附近的村民踏着晨露上山,与寺院的住持浄慧长老一同上早课。村民朝山上倒客的习俗,自寺庙建成以来就流传下来。四祖寺,始建于唐代,由禅宗道信禅师亲手创建而成。

道信,出生在佛教兴盛的隋朝初年,他出家时,年仅7岁。隋文帝13年,道信便跟随三祖僧璨修禅求法。这段时间,道信受到师傅亲自点拨和启发之下,使其忽然从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大彻大悟。

道信在大悟之后,并未离开,而是依然在祖师身旁侍奉。用佛教的说法,就是以报法乳之恩。在此期间,祖师不时地点拨道信,直到机缘到了,才将衣钵托付道信。

时间不久,道信应蕲州僧众之请到双峰山传禅,但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次进山,却成了中国禅宗发展的转折点。唐武德七年,道信便来到现在的湖北黄梅双峰山建寺传禅,并在这里停驻了30多年,此间法音远布、道场兴盛。自唐到清,寺庙香火不断,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

道信在双峰山传禅说法期间,正值隋唐之交,流向佛门的人数大增。但由于连年战乱,原来可以暂时寄宿留居的寺院,受到严重的破坏,僧尼逃离。于是,道信大师就在此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百多人寺院,并根据生活和修行的需要,道信则开创了坐作兼修的禅修方法。

从此,改变了和尚“随缘而住,一衣一钵,不恒其所,行无轨迹”的印度戒行方法。此后,所有四祖寺院的僧人,一边修行、一边劳作。接着四祖大开寺门,接引众生,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

道信禅师在双峰山一住30多年,身行菩萨道,用心化度众生一视同仁,即便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弘忍,也无例外。打扫、煮饭、烧水等等该干的活,弘忍一件都不落。

白天,弘忍勤勤恳恳劳作,晚上用功学经诵文,所教经文先读后诵对答入流,不到10年,已经熟读经书参通佛理。终于,机缘成熟,道信禅师在双峰镇的西岭古洞中,向弘忍秘密传法,将衣钵传于弘忍,他便成为东土禅宗五祖。

五祖弘忍接法之后,在东山创建道场,广开禅门。一时之间,“天台止观是一切经义,东山法门是一切佛乘”。于是,自古就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家大事问黄梅之说”。

在中国的六座祖庭中,黄梅独占两座,而作为农禅文化发源地的四祖寺,现在仍然坚持着集体修禅生活,农禅双修,自食其力的传统。四祖开创了禅僧定居一处,把种田、搬柴等生活中的劳作,当成禅修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式跟现任四祖寺住持浄慧长老,倡导的“生活禅”不约而同。浄慧大师,1952年成为虚云老和尚的入室弟子。1993年,浄慧长老首次倡导“生活禅”的理念。

浄慧的师傅虚云老和尚,一辈子都是提倡农禅生活,所以受这些教义的启发和影响,他便开创了“生活禅”的概念,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想法,他认为佛教要生存、要发展,只有在一些实践和理论中有一些新的突破。

“生活禅”的宗旨,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另外还有四句话,将佛法溶化于世间,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个人溶化于大众,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如果修禅之人,都能按照这四句话的要求来做,那他就是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和修菩萨道的人。

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正在享受着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物质生活较之以往,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按理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生活得更加轻松愉快,更加潇洒自在。但事实上,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这种幸福感,相反,很多人都觉得生活很累、很焦虑、很痛苦。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今天生活中的痛苦?

禅宗的解释是我们太执着于名利,没有车,不快乐。房子小了,也不快乐。为名利之所累,所以才觉得人间没有好时节。按照“生活禅”的开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修行的方式,都可以从中得到禅的智慧。

禅法仿如一个桥梁,所有众生利用它,从痛苦的此岸来到菩提涅的彼岸,在修行中坚持奉献,心胸才得以广大虚空。

在提出生活禅的概念以后,禅宗成为佛教和世俗生活之间的纽带,让更多的人能通过禅修的生活,觉悟自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浄慧大师曾送给世人16个字,其中,做人方面,“信仰、良心、因果、道德”。做事方面,“感恩、包容、结缘、分享”。

如果要把所有的生活都溶入禅修之中,我们用一片善心,一片心甘情愿的去做,例如:叫你洗衣服,你心里以一片欢喜之心来洗衣服,再叫你刷碗,你也一片欢喜之心来刷碗。

但是,现实却往往相反,我们中间有几个人会把洗衣服或刷碗,看成是欢喜之事。小编实话讲,没人会高兴地洗衣服和刷碗,甚至会有一种对抗的心里。

所以,禅修之人,任何事物不应该有对抗之心,要完全有一种包容之心、接纳之心,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一种修行的境界,修行的对象。

1000多年前,四祖道信禅师在双峰山定居传法时,或许没有想到他推行的种田、运水、搬柴等生活禅修方式,竟在以后的岁月中,久久传承、生生不息。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了挑水、搬柴,但如果我们足够用心,一样能在上班下班、炒菜做饭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禅的智慧。

总之,我们所谓禅修,就是要众生真正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本来面目,使人拥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理空间,一个妙不可言的精神世界。而这也正是很多现代人跋涉千里,到处苦苦寻求的答案。

只有关注当下生活,试着从痛苦和恩怨中解脱出来,你也许就不会再执着于一时的得得失失。转而会以一种宁静的、和谐的、安详的、自然的眼光,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而如此,禅的境界就会突然喷涌而出,闲观星汉,忘机忘我。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