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佛学文库 > 正文

传统注疏《金刚经》

施青石

唐代以后,翻译佛经的工作基本停止。但《金刚经》却以注疏、释论的形式,持续影响着中国文化。不知不觉间,《金刚经》已经褪去了印度文化的繁杂琐碎,甚至超越了宗教的神秘玄虚,成为中国文化中安身立命的人生指南了。

古代印度文化崇尚细腻深刻的思辨,这也是佛法精深的根源。但细腻过头就成了烦琐,不胜其烦的印度人民最终把纷繁至极的佛法抛进了历史的尘埃。佛法传到中国,却驻扎了下来,生根发芽,最后枝繁叶茂。 中国传统的注经方式为双行夹注,即正文部分以粗黑的大字形式在行线以内,而行之间所夹的空白部分以细密的小字进行阐释、解析以及评论等注疏。这是中国人常用的注解经典的方式。

如果说佛法的主根扎进中国文化土壤离不开轰轰烈烈的译经大业,那么根须进一步的深入却是靠千余年来的注疏、释论。尤其是对《金刚经》的注解,从它的译本问世以来就没有停过,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因此,《金刚经》在中国的根基已经相当深了。

注经虽然不是外来文化,但早期的佛经注疏却深受印度注经的影响,纷繁复杂,前后重叠。这种状况直到僧肇写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才被改变。僧肇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并且在鸠摩罗什来长安之前就已经是汉地著名的法师了,所以能够写出第一本中国式的《金刚经》注疏,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他从两点上突破前人的经注,开创了具有中国风貌的新式注疏。

第一,依照中国传统的注经方式,将独立成篇的印度式经论改成了经文之间的双行夹注。这让读者一下分清了哪些是经文,哪些是注经人的发挥。而之前的注疏里经论夹杂着经文,实在很难判断哪些是佛法,哪些是注经人的解说,很容易让人把一些发挥性观点当成是佛法来信奉。从传播角度来看,这是一大改进。

第二,以中国式的理解,简化了原来纷繁玄奥的名相术语,把佛经变成了通俗易懂的人生格言。例如对菩萨摩诃萨的注解就是虚心履道,谓之菩萨;旷济万物,摩诃萨也。简洁扼要的注解,沟通了读者与佛法的关系,这也正是注疏的疏通目的。

这二点是不是非常的科学!从翻译到传播历经千年,为中国古人智慧点赞吧!让读者更好的沟通,让后人更好的继承。由此可见,华夏文明必定会迎来复兴的那天。

唐以后,译经事业再也没有兴起,但注疏之风却日渐兴盛,不仅高僧大德,连博学的儒生都参与进来。至明朝永乐年间,成祖朱棣编成《御制金刚经集注》,已经可以在众多注疏里千挑万选,集腋成裘了。

正是凭借着中国式的注解疏通,金刚般若这种佛家智慧进到了中国人的心里,成为他们破除一切忧愁的人生法宝。

摘自《图说金刚经》